好書分享
我出生前,父親便告訴母親,「如果是個男孩,讓他做科學家。」我還坐在高腳椅上的年齡,父親便搬回人家剩下不要的各種顏色浴室小瓷片。我們一起玩,父親在我們的高腳椅上排瓷片,像骨排般列出陣式,我從末端一推,它們全倒了。然後,我幫忙重排陣式。不久我們便改採較複雜的排列法:兩塊白的一塊藍的,兩塊白的一塊藍的,這樣排下去。母親看到了便說:「別整這孩子了,他要擺藍色的就擺藍色的嘛!」父親卻說:「不!我要讓他知道什麼叫規律,規律是很有趣的,這是初階數學。」就這樣,他早便開始向我解說這世界,指出其中的趣味。
家裡有《大英百科全書》。我還很小的時候,他便讓我坐在他腿上,讀《大英百科全書》。給我聽。唸到關於恐龍的部分,比方書上講到「殘暴霸王龍」、「高二十五英尺,頭寬六英尺。」父親便會停下來,說:「我們想想這是什麼意思。這是說,牠若站在我們的前院裡,頭可以伸進我們二樓的窗戶。不過,牠的頭可能太大,擠不進我們的窗口。」不管唸的是什麼,他都儘量轉換成實際可以了解的東西。想到世上曾經有這樣高的動物,實在讓人既興奮,又著迷-何況牠們全滅絕了,滅絕的確實原因還沒有人知道!我並沒有因此而擔心會有一隻恐龍出現在我窗前,卻從父親那兒學會了轉換:以後我讀到任何東西,都會設法「翻譯」成實際的例子,了解它真正的意義。
母親對科學一無所知卻對我影響很大,尤其是她的幽默感,讓我了解:歡笑和同情心,是我們所能獲得的最高深知識。
一個科學家的養成∼費曼先生 本文摘錄〈你管別人怎麼想〉
《讀後感》
這篇文章只擷取書中的一部份,內容描述父母對費曼博士的影響。費曼博士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這位科學界的奇葩不僅在科學上獲得快樂以及成就;繪畫、打鼓,更是他的專長、興趣。能從工作上獲得快樂的本源在於童年費曼博士的父母給予他一個正確、樂觀的思考方式,我想那也是每位正在學習的人所最需要的。期許每位家長、老師都能朝這方面努力,給予孩子們一個快樂學習的方式以及環境。
石惠敏 1998.12.
上一頁 首頁 下一頁 目錄